教师与教育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研究项目 >> 教师与教育 >> 正文
教师绩效激励对学生学业表现的随机干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学生的学业表现远落后于城市学生,城乡学生的学业表现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学业表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核心因素之一。2018年我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文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很多国家都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和印度等。结果发现,与没有实施绩效工资的国家相比,进行教师绩效奖励的国家能够将学生的成绩提高0.16到0.25个标准差。但是在美国的两项研发现,教师绩效工资并没有显著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业表现。

         我国于2009年出台《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规定绩效工资分为70%的基础性工资和30%的奖励性工资。基础性工资为固定部分;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按照教师工作量和成果贡献制定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当年,中央财政投入120亿元用于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实施近10年来,研究发现绩效工资的实施增加了教师的工资福利,但是绩效工资方案五花八门,未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二、研究目标

        基于此,本项目的目标是探索不同的绩效方案对西北农村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农村小学的数学老师进行绩效干预,激励数学老师改变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

三、研究设计

        研究团队于2013年到2014年在西北2省进行了关于农村教师绩效激励项目的实验,共收集了216所农村完全小学的237名教师和7373名学生信息,干预对象为六年级数学教师。研究人员将216所学校随机分成4组,其中52所学校为对照组(57名教师,1863名学生),54所学校为“绝对值干预组”(62名教师,1738名学生),56所学校为“增加值干预组”(62名教师,1996名学生),54所学校为“增加值百分位干预组”(62名教师,1776名学生)。

    “绝对值干预组”是指研究人员根据评估调查时学生的标准化数学考试成绩来计算每位样本教师所教学生的平均数学成绩。

    “增加值百分位干预组”则是根据学生评估调查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与基线调查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之差,得到每位学生成绩的增加值,再计算每位样本教师所教全部学生成绩增加值的平均数。

    “增加值百分位干预组”是先计算学生评估调查和基线调查的标准化数学考试之差,再从该组全体样本中找出基线调查成绩一样的同学(即“起点相同的同学”)。

        根据这些学生考试成绩的增加值对起点相同的同学进行百分位排名,每个样本学生都获得一个百分位排名,最后再对每位样本教师所教全部学生的增加值百分位取平均值将作为该教师的教学质量衡量指标。

        干预组样本教师的激励奖金取决于其教学质量的百分位,三组干预教师分别按照教学质量进行百分位排名。在第一期教师绩效激励项目中,百分位最高的教师能够从项目组达到7000元的激励奖金,百分位每降低一名,激励奖金就减少70元。

        根据上述干预设计方案,研究团队开发了干预协议和协议指南,包括项目背景、激励教师的方式、激励奖金计算的办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根据每位样本教师被分配到的不同组别,研究团队分别对干预组教师进行了现场集中培训,向其介绍项目背景、协议指南以并签订激励协议。最终,根据基线和评估调查的学业表现结果,计算出每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百分位排名和其应得的激励奖金数额,向样本教师发放激励奖金。

         在第一期结果的基础上,为了验证教师绩效激励的长期影响,研究团队于20142015年进行了第二期教师激励实验。该实验以第一期干预组中的“增加值百分位”样本学校为干预组(57名教师,1640名学生),对照组样本仍然沿用第一期的样本学校(56名教师,1771名学生),实验的过程与教师绩效激励干预第一期一致。

        前两期均在小学实施,为了验证这样的激励方式在初中阶段是否同样有效,研究人员于2015年至2016年在西北2省随机选取16个县200所农村初中学校进行,总样本共276名七年级数学教师,其中干预组采取“增加值百分位”的激励干预方式(145名教师样本),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131名教师样本),激励方案和实施步骤与教师绩效激励研究第一期和第二期保持一致。

四、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对干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第一期和第二期在小学阶段的研究表明,对教师进行“增加值百分位”的激励方式能够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行为,将学生的学业表现提高0.10~0.15个标准差,尤其是将学困生的学业表现提高0.15~0.19个标准差。但是这种激励方式在初中阶段无效,其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仍在分析当中。

        因此,在现有的农村教师绩效工资体系下,至少在小学阶段,教师的绩效不仅要与学生的学业表现挂钩,而且要与学生的增加值百分位挂钩。也就是说,教师如果想获得更高的绩效工资,班级内不论是那些预期成绩进步空间更大学困生和后进生,还是中等生和优等生,都会比较好地得到教师的关注,真正体现有教无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当前我国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受教育水平、机会相对较少的大背景下,这个方案最能引导教师关注发展起点各不相同的农村孩子,给所有孩子一个公平发展的均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