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已得到了保障。切实保障和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仅有赖于服务的可及性,也取决于获取的服务水平。本项目主要关注农村基层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并探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路径,期望总结出一套低成本、有效且宜推广的干预工具包,最终促进农村健康人力资本发展。
截至2024年,本项目已开展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评估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2015年,研究团队在陕西省、四川省、安徽省随机抽取了21个县的四百多个乡镇卫生院和村诊所,对医生服务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估。采用“标准化病人”方法(Standardized Patients)和临床情景知识法(Vignette)的实证结果发现,农村基层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改善。
第二阶段——评估现场培训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效果
2017-2018年,研究团队尝试了解现场培训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影响效果。通过与第三方合作,采用影响评估“黄金准则”——随机干预实验方法,对第三方开展的村医现场培训进行了效果评估。基于一项实证评估结果发现,现场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生的临床知识水平,但由于集中线下培训机会成本较高、基层医生本职工作忙碌等原因造成实际培训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率不高。与此同时,基层医生反馈在短时间内难以高效吸收培训内容,最终造成培训效果仍需进一步改善。
第三阶段——评估“互联网+”医疗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效果可行性
2019年-2023年,在“互联网+医疗”的背景下,研究团队致力于探索适用于我国农村基层医生的“互联网+”医疗干预模式。研究团队结合基层医生的技术素养水平、问诊需求与知识水平,开发设计了“远程会诊+线上线下知识培训”的落地方案。经过试点实施,打磨了一套赋能基层医生的互联网培训工具包,包括平台实施与操作规范材料、监督管理机制等。通过大规模随机干预实验的评估,验证了“互联网+”医疗方案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自2024年开始,关注人工智能产品赋能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目前仍在进行方案的探索与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