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两会期间作出重要指示,“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有效的精准扶贫”,“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作出批示,“坚持教育公平,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继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加快缩小差距,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将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列入“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以解决瓶颈制约为方向,领导各级教育部门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
教育信息化是补齐教育短板的重要抓手。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教育部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通过教学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教育信息化在政策制定者的行动下持续推进,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大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各地也均在探索“互联网+”教育,助推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以“以人为本、应用驱动、深度融合”的建设理念、“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整合多方力量,创新资源协同共建机制,围绕区域、学校和师生教育教学需求,聚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需要,构建数字(智慧)校园生态,实现网络教研、在线课堂等功能,促进优质资源常态化应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发展“互联网+教育”、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将城市教师资源引入农村,改善学生的课堂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远程教育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被视为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希望。然而在实践中,世界范围内关于如何推进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一直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案和科学的验证:发达国家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因此对远程教育的需求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基础设施落后,不具备实施远程教育的硬件条件。当前的中国,存在发展不平衡、城乡间地域间教育资源差距巨大的现实,但同时,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条件、互联网宽带条件最佳的国家,是立在信息化、“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潮头的国家。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为探索行之有效的远程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奠定了独一无二的优势条件。
当前,国内具前瞻性的教育或公益机构,已经在部分偏远地区开展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远程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将城市教师及优质资源引入农村,为远程教育实践树立了标杆。然而,在农村地区开展远程双师教育到底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对哪些群体有效,能否改善农村地区的教师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业、非学业表现?哪些要素是保证远程教育方案有效的关键?这一系列问题还没有答案,亟待严谨的科学影响评估和深入研究。
依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史耀疆教授团队在2019年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部分知名教育公益组织、省市教育部门,于2019年12月开展大型合作研究项目“信息技术与双师远程教育项目”,项目周期预计5年,首期项目1年。
二、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双师远程教育项目”总体目标和愿景是探索并验证一种可行、有效的远程教育方式,以改善中国农村的教师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业、非学业表现等。
三、研究设计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史耀疆教授团队、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人员负责研究设计,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负责双师项目实施,在某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已经在三个地区21个县选取了200所农村学校作为研究样本,探索远程教育的不同实施模式对农村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项目团队将先后开展项目干预、项目监测、跟踪调研、科学评估等活动,产出一系列具有实证数据支撑的重大成果,具体包括顶级学术期刊论文,研究报告,可落地、宜推广的远程教育实施方案,以及推动政策倡导的政策提案、政策简报等。
四、当前研究进展
1、2019年12月完成首期项目的基线调查,获取了200所学校的基础数据。
2、2019年2月末完成数据清理,形成随机干预分组方案。
3、2020年4月底已开展随机干预实验的干预活动,目前干预活动正在进展中,预计干预为期1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