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学习强国|养育未来:新时代希望工程,照亮乡土一片天
发布时间:2021-01-07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20201230日,由光明日报主管的教育杂志《教育家》对我校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养育未来项目进行了报道,并在学习强国平台中推送。在标题为“养育未来:新时代希望工程,照亮乡土一片天”的专版文章中,展现了养育未来项目取得的优异成绩。

“养育未来”历经8年探索,从家访服务模式到中心服务模式,再到整县覆盖模式,始终秉持着科学而有效的严谨态度,利用随机干预实验方法进行了项目干预方案的设计和影响效果的评估,为婴幼儿照护服务在农村地区的落地提供了经过科学验证有效且兼具成本效益的方案,为我国儿童早期发展贡献力量。

报道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798117147077651240&from=timeline&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4798117147077651240

全文如下:

养育未来:新时代希望工程,照亮乡土一片天

 

一双怯怯的大眼睛,目光些许迟滞,见到生人迅速闪躲开来;周围没有绘本,没有音乐,没有家人的交流和陪伴;偶尔刷刷祖辈的智能机,在推送的各类小视频前一看就是一个小时……“为什么农村孩子总是不如城里孩子表现好?”看到上述场景,答案似乎有了线索。

生命早期是否具有丰富的照护环境,对婴幼儿的语言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打破“寒门魔咒”,让农村孩子同城市孩子站在幸福童年的同一条起跑线上?养育未来项目应运而生。1013日,2020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项目奖正式揭晓,养育未来成功获选,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获奖的婴幼儿早期发展项目。一场关于搭建理想照护框架、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科学实践,正在大山深处勃发生机……

创设农村婴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

0-3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投资儿童早期发展的回报率位列前茅,被视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安排。大部分城市家长意识到其重要性,在早教概念盛行的20年中,完成了养育经验的原始积累。而在乡村地区,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许多家长既不清楚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又缺少有效的陪伴方法。

面对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状况,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教授史耀疆带领团队开始了深入的田野研究,把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作为研究的第一站,证实通过发放多元维生素的方式,能有效降低农村儿童的贫血比例。

2011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开始介入到研究之中。研究推进到秦巴山区,初步检测结果堪忧:区域内均为贫困县,6-12个月的孩子贫血比例高达49%。此前针对学龄儿童的改善办法,能否适用于低幼儿童?改善营养是第一步,最终还要看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会情感情绪等到底有没有作用。史耀疆告诉记者,干预比对后的结果发现:在6-12个月龄期间,改善营养对认知力改善是有帮助的,而12个月龄往后,对认知力改善则没有明显作用。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农村孩子发展滞后的趋势依然非常明显。这是意识层面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党委书记蔡建华表示,遏制或者扭转这样的趋势刻不容缓,这也是启动养育未来项目的意义所在。

走访调研中,蔡建华常会与贫困家庭接触。父母外出打工很少回家,也会给孩子买回城市里价格不菲的玩具,然而这类玩具对婴幼儿认知和情感能力的获得与发展并无太大益处,祖辈的育儿观念也停留在“吃饱玩好不生病”的状态。他特别强调养育未来“并非早教项目,而是一个促进儿童发展的项目”,针对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通过体现关爱的互动,为站在养育最前线的照护者提供公益性支持,给孩子创设一个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环境

区别于短平快的慈善支持,养育未来把精神的“基础设施”做在了前端。历时2年,一套针对6-36个月不同月龄婴幼儿的玩教具和绘本图书包被研发出来,依托亲子活动指导课程的形式,重点关注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交情感四方面能力。项目前期经验显示,这套课程不单适用于农村,同样适合城市的孩子。

方案敲定后,试点于商洛市展开。第一条路径是家访。实验数据显示,每月上门两次的干预频率可以维持孩子的认知、语言、精细运动的能力一直处在良好的发展水平。但是,社会情感发展似乎没有明显的变化。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考虑家访一对一的形式,项目组又增加了每月一次的家庭小组活动来攻克难题,用蔡建华的话说,“结果令人十分满意”。

“在人员稀少的地区,入户家访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对人口集中的区域,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案呢?”史耀疆和蔡建华不约而同地想及这一点。为了覆盖更多孩子和家庭,中心型路径应时而动。接下来,沿着秦岭大地的商洛、安康、汉中21个县,50个养育中心落地。每天6小时左右,一周开放5-6天,照护人带着孩子来到中心,参加课程并与其他的家长交流。在保持家访课程的基础上,中心配置了大型玩具,一方面益于婴幼儿感统训练和大运动发展,另一方面集体活动的场所增加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

史耀疆记得,早期进行入户指导的时候,二胎政策还没开放,许多老百姓听说计生干部来了,“抱上娃就跑”;中心开放之初,普通家庭不敢登门,担心项目只是前期披着“免费”的外衣;随着宣讲力度的扩大,家长们走进了养育中心,中心鼓励家长借绘本回家,可主动借书的几乎没有,于是工作人员就在书架旁边贴上“损坏不赔”的标语,打消了家长的顾虑……

大大小小的尝试和调整,从未轻言放弃,只为让更多的孩子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从家访到小型中心,到中型中心,再到建立在县城的大型中心,每一本账都清晰地推演、验证,让项目方案朝着成熟的方向迈进。在蔡建华看来,这对项目的前景颇为重要,也符合农村当下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父母到乡镇和县城生活,抓住这个窗口期,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从盆景到森林

2017年,这样的窗口期,在整个项目中找到了连接点。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人口7.4万人,面积却有广阔的3000多平方公里,成了被项目组专家锁定的理想样本——通过整县覆盖的模式,推动项目迈出重要一步。如此设想,与当地政府的筹谋高度趋同:尽管GDP常年徘徊在陕南几十个县中的最后几位,但宁陕县一直非常重视教育,2011年在国贫县率先推行15年免费教育。随着养育未来项目的落地,宁陕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覆盖0-18岁全程免费教育的县级行政区。双方一拍即合。

“如果说此前的实践是将盆景做出来,那么整县覆盖相当于种植一片小森林。”蔡建华用了一个精巧的比喻来解释两者的跨度,“这种变化对项目而言存在很大挑战,而且能否落实到位、避免陷入腐败魔咒,都十分考验项目机制。”

“造林”伊始,和项目一起来到宁陕县的,还有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根据宁陕县教体科技局副局长周邦国介绍,资金模式方面,县政府承担全部的硬件投入,优先选择政府和学校的闲置校舍做养育中心,如果规划范围内没有相关设施,就租赁民房来满足场地需求;玩教具、绘本、软件及人力资源费用,由湖畔魔豆出资配备。20188月,首批10个养育中心落成;20194月,第二批10个中心投入使用;同时,5个家访服务点也在村落间诞生。至此,辐射全县20个村镇、1400多名0-3岁儿童的早期发展服务工程全面铺开。

场地有了,资金有了,面向全县婴幼儿的养育师从哪里来?最初开展家访时,项目组调动了70多位基层计生技术服务人员,而到了宁陕县,有了基金会先进管理经验的加持,便将人员重点放在当地劳动力,特别是女性贫困劳动力的招募上。

“按照程序组织公开招聘,我们择优录取六十余名养育师,”周邦国表示,“由基金会聘请知名儿童早期发展专家,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再到地方的养育中心进行实践训练,筛选出能够快速适应、敢于表达、善于沟通的养育师。”

35岁的张芳就是其中一员。了解到招聘消息时,张芳正困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儿子异常好动,学习面临困难。本以为男孩子天性如此,张芳并没有给予重视,直到问题越来越突出才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是多动症患儿,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自己的孩子没带好,这样的念头让张芳不觉得自己能胜任,甚至有些抵触这份职业。可是,这位坚韧的妈妈不想就此放弃,没带好更需要来学习,于是参加并通过了考试,走上了养育师的从业之路。

刚接触来中心的家庭,张芳的心里直打鼓: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教?怎样告诉家长科学的育儿方法?随着接触频率的增加,张芳和年轻的父母熟识起来,工作越来越顺利。对于主要照料者为祖辈的家庭,习惯养成成了“一道坎”,张芳就不厌其烦地传授具体而实用的技巧,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蔡建华表示,宁陕项目开展以来,每个月的3岁以下儿童参加活动覆盖率能够达到94%。在国际上,这样高的覆盖率凤毛麟角。从评估结果和观察角度看,参加项目的孩子社会性表现突出,语言表达能力好,认知水平也获得了提高。

令张芳印象深刻的,有一位习惯用“武力”应对孙子淘气行为的奶奶——刚来中心的那段日子,一天“动手”的频率甚至高达四五十次,令张芳暗暗吃惊。正处于强模仿性的年龄,因此孩子将打人变成表达自己的方式,语言发展存在迟缓现象。于是张芳有针对性地给奶奶提供指导,并帮助其建立规则,4个月后,孩子能连续40分钟聚精会神地阅读绘本,奶奶也基本不再打孩子了。这是家长的功劳,张芳强调,课程只有几十分钟,将方法教给家长,如果没有家长日复一日地坚持,不会看到这么大的成果。

“不单是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周邦国指出,加强家庭在儿童保育、保护和教育中的作用,对孩子的潜力开发和情感培养至关重要。就如同发球和回球:当年幼的孩子大哭着传递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需求时,就是在向成年人发球,照顾者能否接住球,跟着孩子的兴趣走,做出积极的回应,决定着孩子未来发展的走向。

为乡土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科学而有效,是史耀疆谈起项目时尤为强调的关键词。早在9年前商洛的测试中,团队就引入了国际通用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测量诊断金标准——贝利婴儿发展量表作为测试工具,随机筛选出干预组和对照组,为科学实验奠定了根基。

“一个教授带着学生做研究性的实验,可以打造成精品,但那是在实验室里做的榜样,放到社会上并不具备推广性。只有经过随机干预实验验证的项目才能够推广。”样本数量足够多,才具备说服力。从21个县、50个村得出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山区农村正在发生的变化,而以整县覆盖为目标的模式是否具有实操性,更需要接受每个环节的验证,倘若证明可行,那么将为国家在全国农村推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普惠性投入提供参考。史耀疆给出了检验的三个标准:一是是否有效,二是效果有多大,三是背后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研究者和实践者都需了然于胸。

夸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一个公益项目的伤害是致命的,如果推广,必然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保障数据的真实性?湖畔魔豆加入前,项目团队的工作人员通过随机干预实验来完成重任;湖畔魔豆加入后,除了采用绩效激励的办法充分调动养育师的积极性,以改善当地百姓的参与行为,还彰显出技术的力量。使用面部识别等技术让看护人实时签到、签退,在家访点定位考勤,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电子排课、线上学习……过程性行为有迹可循,大数据和规范管理保证了项目不走形。

有人说,养育未来项目是新时代的希望工程,为农村儿童打开了一扇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支持——如今,养育未来的宁陕模式已经蹚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边际效应正在显现。

“以前我从来不给孩子看书,也不知道怎样和孩子玩,从事这份职业后才发现,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还是靠家长。”一度在育儿上自暴自弃的张芳,现在增添了更多信心与耐心。“再多动的孩子,只要抓住兴趣点,还是可以集中他的注意力,可能没有同龄的孩子时间长,但也能慢慢改变。”今年年初,张芳迎来了“二宝”,握着两个孩子稚嫩的小手,更觉妈妈的责任重大。在点滴践行中,张芳相信自己和孩子们会越来越好。

类似张芳的养育师,整个项目中还有许多。母亲通过提供服务而有了收入,不会急于外出打工,因为留在本地且接受了较多养育知识辅导,能与孩子建立更多亲子依恋联系;孩子所获得的安全感与正能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生命的脉络。令周邦国难掩自豪的是,一些优秀的养育师已经到北京、杭州等地去给其他从业者做辅导,“成长得特别快”。

多方联动的效果,也被WISE所看重,评审委员认为,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政府部门与公益机构之间的合作精神。这让养育未来从几百个项目中突出重围,摘得了素有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WISE奖。疫情期间,所有养育师通过线上方式送教上门,将课程拓展到生活中,对家长进行指导,依然保持了70%的覆盖率。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抚过秦岭的背脊,宁陕大地苏醒过来,柔和的音乐悠扬地响起。孩子们牵着祖辈的手,或者由父母抱到养育中心,声声问候里,养育师们忙碌起来。曾经围着乡间地头和灶台牌桌的老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带上孩子到中心读书、参加活动,在一块聊着孩子学了哪些新知识、会了哪些新技能,抑郁程度大大降低;晚上回到家中,看见孩子的父母只顾抱着手机,他们也会出面阻止,让亲子陪伴的质量不断提升。年轻妈妈在中心找到了更多交流的对象,在学习和分享中解决育儿困惑,养育路上不再孤单。整个农村社区呈现出和谐氛围,村风民风不知不觉间向善向好。

肉眼可见的改变,最终化作一股涌动着生机的力量,给2019年刚刚完成贫困县摘帽的宁陕县,注入了更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底气。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质,让乡村不再返贫。周邦国介绍,他们正考虑让县卫健部门一起参与,管理机制上卫教结合,将营养与健康的内容也加入进来;内容上突出康智双抚,聚焦卫生保健和智力开发融合共进;对象上关注长幼并育,形成婴幼儿与照养人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并进一步完善中心+家访的服务方式。要将双抚双育的宁陕模式打造成一张名片,为改善未来竞争力而持续努力。

去年,“托育元年”掀开了新篇章。幼有善育的大幕已经拉开,恰恰给中国农村婴幼儿提供了可能。“这8年多来,我们没有走冤枉路,一步一步都是大家共同推动,蔡建华清楚,未来的孵化不是朝夕之事,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陕西清涧、江西寻乌、山东日照……远处,养育未来不断生根发芽,希望的光火跳动,勾勒出一张张柔软的笑脸,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幸福。(记者 谷珵)

责任编辑:樊效桢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