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计划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人才培养 >> 培养计划 >> 正文
培养特色
发布时间:2020-11-12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经过五年来的教育实践,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现出如下几点突出的特色:

1.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建立伊始便非常重视学生培养工作,决心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20149月,师资团队在引进国外教育实验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本土化的教育实验经济学系列课程材料,并逐年进行更新和完善。2017-2018学年,我们实现了对实验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全部研究生课程的覆盖,建立了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基础》、《Stata软件应用与数据分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计量经济学微观应用》、《影响评估方法》、《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经典文献阅读》等11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中,本学科的主干课程——《影响评估方法》,由于课程的创新性和方法的前沿性,市面上没有教材可用。因此,研究所全体老师在总结了过去数年科研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国际领先的方法和本土实践充分结合,编写了一本十余万字的配套教材《影响评估方法》,目前已经完成了教材内容的校对工作,将于2020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

研究所成立之初,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条件下,为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研究所只能“两条腿走路”,一边邀请外聘专家授课,一边培养研究所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但我们也充分意识到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减少对外聘专家的依赖。随着研究所青年教师能力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的壮大,2018-2019学年,终于实现了全部课程由研究所在编教师讲授的目标。为检验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201812月中旬,研究所对所有正在上课的学生进行了网上匿名教学质量评价调查。使用“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五级评价标准,在“讲课方式”、“课程质量”、“上课收获”、“总体满意度”等四个关键指标上,学生回答“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达到了76.9%84.6%92.3%84.6%,回答“比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全部为0,充分肯定了研究所上一阶段坚持自力更生路线的成果。

3.开放的办学理念

研究所一贯坚持,除了提高自身能力、增加科研产出之外,还需要将目光放长远,通过搭建学术和项目交流平台,推进本土化教育实验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为农村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培育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基础。研究所目前已经与国内外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如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匹兹堡大学教育学院、堪萨斯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宁夏大学、兰州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新疆财经学院等。在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我们也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谢宇、陆铭、陈茁、朱晓冬、赵耀辉、陆铭、甘犁、陆毅、Richard Freeman、万广华、James Heckman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研究所举办讲座和交流活动,获得了校内师生的广泛好评。

此外,为进一步推广实验经济学的研究理念,促进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我们将全部研究生课程对合作单位开放,大力支持其他院校的师生参与。到2019年末为止,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宁夏大学、兰州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新疆大学等单位的二百余人次参加过研究所举办的集中授课活动。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关注教育与人力资本培育,重视研究的问题导向性,面向社会和政府的需要。相比纯理论研究,我们更注重对具体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所也探索出了一套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特模式。

研究所创新性地建立了研究生主导师+政策导师的制度。主导师由已获得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且在研究所全职工作的教师担任,学生在主导师的带领下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每位学生还另有一名政策导师,由熟悉基层管理和实践的政府官员担任。研究所不定期邀请政策导师来校举办讲座、就具体问题与研究所师生进行交流;学生也可以根据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随时向自己的政策导师请教。

研究所率先引进了项目管理的模式,按照研究领域分为养育未来、营养健康、看清未来、教育与信息技术等四个大组开展项目推进、科学研究和政策推动等工作。研究所强调“干中学”的理念,重视田野工作经验,学生归属不同的项目组,在导师的指导下,以研究项目为载体,把教育实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行动研究中,全面提升自己应用教育实验经济学的实际能力,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

 

具体硕博士培养方案请详见以下附件: